“澧水古来多源,出自山区三县。溢出清泉一泓,相聚三山一川。蜿蜒而下,奔于山涧。过方城半壁,连原野农田。蛮田庄入叶,润叶县方圆。”叶县作家王长伟笔下的澧水,又称澧河,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707平方公里。它流经之地,人们建起了许多桥,但要论历史之悠久,保存之完好,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之高,当数叶县龙泉乡龙泉村北的澧河石桥。 今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这座桥就名列其中。 11月14日上午,记者与叶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工作人员焦增杰一起,探访龙泉澧河石桥。出叶县县城,沿许南公路南行,经田庄乡往东南方向,驶入一条平整的乡村公路,十多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龙泉乡澧河大桥。过桥左转下到小路上,一辆小货车正在卸货,挡住了去路,司机小牛想等等再过,焦增杰说:“就在这儿停下吧,不远就是。”于是大家下车步行,刚走了几步,左手边闪出一段河,河上静静地卧着一座石桥,就这样,传说中的古桥与满怀期待的记者猝然相遇。 还没注意到细节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片时空已经通通被石桥所定义,定义在一个古老的年代。事后回想,一定是我们来的是时候:初冬时节,没什么人,据说夏天这里游人不断,还有不少人拿着手机做直播;天气晴朗,只有一点儿风,太阳高高地照着,河水泛着粼光,杨树在地面上投出长长的影子;最重要的当然是桥,它质朴而厚重,像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着沉默,显得格外有力量。实际上,它离我们刚刚经过的澧河大桥仅相距一百多米,可以从那座桥上眺望到这座桥。 资料图片 01 工于拙 美于朴 走上桥面,细微地感受到青石和土路的不同。脚下的石板,每一块都是那么厚重。石板之间用铁抓钉楔连固定,别说人了,就是一辆车经过也不会有轻微晃动。 史料记载,澧河石桥建于明代,距今约有600年历史。就像我们看到的,桥南北走向,石板平铺结构。从焦增杰口中得到的经过测量的数据是:桥长59米,宽5米,共35孔。每孔桥面为5块石板并排铺就,每块石板长1.72米、宽0.64米、厚0.7米,石板与石桥之间用铁抓钉连固。第1、3、5块人行道上的石板为石灰岩(青石)铺设,第2、4块专门行车的石板,用坚硬的花岗岩条石作梁。在花岗岩石板上,有车轮碾轧的数厘米深的凹陷,足以证明其历史的久远。桥墩石块体积庞大,并有龙头雕刻,工艺精美,可惜绝大部分毁于“文革”期间。桥墩与石板之间也用铁条上下连固,虽历经数百年的水流冲击,仍十分坚固。 焦增杰说,澧河是流沙河底,为防止桥梁在流沙中下沉,该桥的支撑部分是用碗口粗的柳木桩以梅花形布局嵌入沙中,再将桥墩石横放于木桩之上。桥墩之上平铺石板,然后用铁抓钉连接成桥。为防止桥墩下陷,建筑时又在桥的下流处,戗水铺有石板,石板之外又有木桩支撑,有如一道堤坝,护住了桥下的流沙,减少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可以说考虑周全、层层防护,尽显“大工藏于拙”的古代匠人精神。 澧河石桥建筑工艺考究,风格独特,大到桥梁的整体构造,小到桥身的上下连接加固、选石用料及雕刻工艺,无一不体现其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该桥西侧桥墩上,雕刻有螭首,昂首怒目,栩栩如生,东侧则是与之相对应的螭尾。螭首逆水排列,除增加桥的美观度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这种桥梁建造艺术在我省别无仅有,在全国也属罕见。 从风格上说,该桥梁既体现了北方建筑工艺实用、粗犷、雄伟的风格,又融入了部分南方建筑工艺清秀、隽永的韵味,显示出独有的魅力。省古代建筑研究所专家考查后认定:该桥虽经过清代修葺,但仍保留有明显的明代风格,对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发展及其建筑艺术和风格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对研究我国早至春秋战国晚至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和军事战争布局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2 接南北 连古今 澧河石桥自古以来即为南北交通要冲,其北为仙台镇,旧称坟台,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坟台店,在河南叶县东南三十里,东接舞阳县界,为往来孔道。”春秋时楚国从南阳向东北扩张必经此地。史料记载,古代由柏国经龙泉澧河桥到楚国东部的道路两旁,店铺林立,极为繁华,同时,桥南头东西侧有两堡寨峙立,体现出其军事价值。据明嘉靖《叶县志》记载:“在县东南四十里,中有流水,三处发源,会为一,北入澧。形如十字。”该地东、西河水流急,南北古道路面深陷,道路、河流交叉,犹如“十字”,故明代又称十字沟广济桥。 现在以河为界,桥南为龙泉村老街,桥北为龙泉乡权印村。记者沿桥北行约半公里,走上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这条路与其他走向的几条公路形成路网,使澧河古桥已基本不再具备实用价值,这样行人特别是车辆就不再从桥上经过,有利于对古桥的保护。实际上的保护更为严格,焦增杰说,一般两轮车也不允许从桥上经过。 路上遇到权印村村民李自松,今年67岁的他说,他小时候到龙泉上学,每天要从石桥上过好几个来回,遗憾的是不会游泳,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在桥上桥下戏水玩耍。 在桥南遇到的赵女士也有同样的记忆,她说她从小就在桥边玩,那些开心的日子咋也忘不了。 这些年,澧河古桥在网上出了名,东北都有人专程来这儿看桥,人渐渐多了,到夏天,桥上桥下河两岸都是人。 李自松说,澧河石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南北两岸居民往来的必经之处,直到1981年桥西架起钢筋混凝土大桥。 03 故事多 价值高 关于此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澧河上原本无桥,河南岸一李姓大户的土地分布在河两岸,每年收种季节涉水过河,很不方便,还多次因为地界和乡邻生气。李家一位族人在朝做户部侍郎,李家就把他请回来做主,好把外村多占的土地收回。李侍郎回来了解情况后,没有支持族人的意见,而是在河上修了一座桥,改变了河两岸的交通,妥善解决了土地纠纷。百姓们为感谢他,将桥起名为“李侍郎桥”,并集资在河南岸修建李侍郎生祠,后因战乱被焚毁。 流传为广的是“翠花桥”的由来。当年桥北岸是大片桃园,桥南岸是成片树林,澧河桥似彩虹卧波,桥墩螭首昂头翘尾,似在仰天长啸。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叶县知县廖都转因功升镇江知府,到镇江走马上任时经过此桥。正值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杨柳吐翠,桥上车水马龙,商贾南来北往,村妇洗衣,儿童嬉水,好一派田园风光。他被这优美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不禁脱口称赞道:“好一个美丽的翠花桥!”此语传开,百姓们便纷纷随着叫“翠花桥”了。 在桥附近放羊的蔡永生夫妇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们听说桥下有一条长蛇,时隐时现,却从不伤人。 澧河石桥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于1985年8月被叶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0月,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河南省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澧河石桥名列其中。 此桥历史上曾多次维修。据载清乾隆年间该桥曾进行过局部修葺。1988年春,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对该桥进行了调查,并由该所文物专家牛宁先生主持对其进行了局部维修。2013年,在省、市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叶县多方筹措资金对该桥进行了全面维修。 记者 娄刚/文 禹舸/图 来源:平顶山晚报 版权声明 平顶山微报是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微信公众号。本市稿件系独家原创,未经平顶山日报传媒集团书面正式授权,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违者必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新闻好看就点这里 |
Archiver|手机版|厦门旅游网 ( 闽ICP备15009956号-2 )
GMT+8, 2025-5-1 00:50 , Processed in 0.0280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