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秋叶秋风秋满天,秋,是一年中最喜欢的季节。 交通1、 厦门 - 婺源 2、 婺源 -篁岭 DAY 1 婺源篁岭看晒秋篁岭,一座 徽州 古村落,枕山面水,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其间有经典的徽派建筑,也有色彩斑斓的秋收作物,相互映衬中俨然绘了一幅画,这幅画的名称就叫篁岭晒秋。 上篁岭,可以徒步,也可以乘坐索道,旺季出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排队1小时坐索道10分钟,拥挤程度堪比节假日出游,下了索道就到篁岭,古老徽派的白墙黑瓦映入眼帘,数百栋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地由山顶向山下排列。 篁岭不算大,原先的村民已安置岭下新居,现在的岭上没有原住民生活,为了营造民间秋收的气氛,处处可见秋收作物制成的装饰,家家晒架上竹匾云集,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 房屋内的物件没有清空,垒成堆的柴火、悬于梁上的腊肉、成串的辣椒、积灰的农活器具,满满的烟火气,这是平凡农家生活风貌的缩影。 为了将农作物长时间保存,智慧的农民们在收割后会将稻谷玉米等放在太阳下晾晒,或是门前的空地,或是自家的屋顶,晒好了再收进谷仓供来年食用,这种在秋天举行的活动被称为晒秋。 空地上晒着矮墩墩的南瓜,架子上挂着红彤彤的柿子,这些秋天的果实,是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晒秋并不少见,少见的是粉墙黛瓦间,活跃着的那一抹抹色彩,秋日的暖阳照射在这些彩色晒盘上,使得秋天的篁岭似打翻的颜料桶,登高俯瞰,建筑之美、田园生活之美尽收眼底。 经串接屋舍的天街,过垒心桥,就是下山索道,桥上的透明玻璃早已被磨得看不见山底,站在桥上远观篁岭,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苍翠山林中的那一个小村落,每逢春秋两季,迎来送往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者。 DAY 2 婺源石城见晨曦网上偶然看见的 石城 晨曦,勾起了蠢蠢欲动的心,云雾缭绕的天上仙境,又夹带着粉墙黛瓦的人间烟火,美得不真实。 石城 知名度的打开,使得来这儿看晨曦的游人越来越多,说游人不够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摄影师,最善于发现美的摄影师们对于美的追逐在这儿展现得淋漓尽致,看晨曦得早起,要想拍到美景还得占一个好机位,凌晨三四点就有摄影爱好者扛着专业摄影设备上山寻找最佳摄影落脚点,也有花钱请当地居民帮忙占位的,足可见 石城 晨曦之美。 当到达目的地,看到今天的太阳“偷懒”还未从山边升起时,内心开心得想和全世界拥抱,挎着小包一路飞奔到观景区域,还未准备驻足,眼前的人山人海就已让我自觉停下了脚步,漫山遍野的人,架着漫山遍野的长枪短炮,带着帽子插着口袋等待日出,好吧,孤弱寡闻了些,第一次在山野见到这么多的摄影师。 如果不知道哪个方位看的景美拍的照好,给你出个小主意:往人多的方向看,往摄影师多的方向移,大概率是不会出错的,趁着太阳还未跳出来,拿着我的小手机穿过人群往高处跑,登高望远也该是不会出错的,跑着跑着还未到呢,太阳已经一点点冒出头来,停下脚步看着红彤彤的蛋黄半遮半掩地从山头挪上来,毫不吝啬地撒下漫天金黄,薄雾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披上了金色外衣,云雾流动,光影流转,高大的千年古枫与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相互掩映,晨雾悬挂树腰,红叶和白墙黑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 海上日出,沙漠日出、高山日出,这些年不少逐日,在山野间赏日还是头一回,金黄色的阳光穿透 石城特有的云遮雾绕造就了这番独一无二的盛景,看看,为这一盛景远道而来的游人们,全神贯注就怕错过其中的一帧一秒。 严格来说, 石城 的天然云雾并没有那么多,为了营造炊烟袅袅的效果,也为了更好地宣传,村民会在固定时间人为制造炊烟,这才有了图中仙境般的意境,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各执己见,佛系旅游,赏景即可 太阳一点点上升,炊烟晨雾渐褪,人群也渐渐散了,我们开始了从 石城 到长溪村的徒步,从村子边缘绕过,白墙黑瓦中略带雾气的早晨愈显清明。 太阳在山的另一侧照耀,背面依然是冷冷清清的一派朦胧,万物还未苏醒,雾气还在升腾,高大的香 樟树 脱下绿叶换上黄色新装,在一片竹林中颇为伟岸。 朝阳 穿过树梢落在脸上,抬起手微咪了眼睛,金黄的树叶铺满小道,踏上去吱呀作响,脚感好极了。 静悄悄的山林里一行人像早起进山的赶路人,一步步走向山坳。 Archiver|手机版|厦门旅游网 ( 闽ICP备15009956号-2 ) GMT+8, 2025-4-30 20:16 , Processed in 0.0263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