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是一个山水秀丽充满历史的小镇,它沿淡水河而建,自有“台湾威尼斯”之美称。 淡水河说是台湾市的母亲河,它是台北早期世界的生命的期待,而且是今后整个台北市发展的动脉。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长的河流。从台湾省地形图上看,淡水河流域处在群山环抱的台北盆地之中,淡水河犹如一条银色飘带,将台北盆地装点得分外妖娆。 淡水河全长159千米,流域面积约2726平方千米。在历史上,它是台湾省唯一可以通航的河道。 当时的淡水河上帆樯林立,“淡水风帆”是当时台湾北部的一处著名风景。 在清朝乾隆初年,乘帆船渡海来台者,多溯淡水河而上,至道光年间,盛极一时,这里成为台湾北部与福建往来帆船汇集之地。那时帆船可以从淡水上溯至台北市以及台北县的新庄、板桥直至桃园县的大溪镇一带。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位于淡水河河口处的淡水镇,已发展成为台湾省北部最繁华的港口。淡水与台北市之间的河道可通小型汽轮,小木船则可追溯至大溪,因而也促使大溪镇由一个山区集散地迅速发展成为商港。当地丰富的物产,如稻米、茶叶、樟脑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 距1892年到1897年的统计,在这一段时期内,约有300多艘帆船来往于淡水沿岸和码头之间。这些帆船中的1/3都要在大溪码头停泊。因而在19世纪以前,淡水河是台湾省唯一的水运航道,也是台湾全省唯一被称为“河”而不叫“溪”的河流。 后来由于人们在淡水河流域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以及在淡水河沿岸山坡开辟茶园,引起淡水河流域土壤被侵蚀和自然环境生态变化,致使淡水河夹带的泥沙积物越来越多,堆积在下游和出海口一带,航道逐渐淤塞,淡水港再也不适宜停泊轮船。 往昔的舟楫之利,再不复见,“淡水风帆”成为历史。如今,人们在淡水河上看到的,只有水上人家的点点渔帆。 淡水河两岸山清水秀。下游的台北盆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台湾省北部重要的农业区。著名的农业灌溉系统石门大圳等均取自于大汉溪石门附近的水源,并利用这些水源灌溉着中坜、桃园、新庄一带的农田;瑶公大圳的水源引自新店溪,这座大圳主要负责灌溉台北市、松山一带以及台北县中和、板桥一带的农田。那一块块整齐的稻田,一条条灌溉引水渠道,纵横交错,展示出一幅秀丽恬静的田园画面。几百年来,淡水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了千百万人民,使流域内三县一市的城镇得到发展。 |
Archiver|手机版|厦门旅游网 ( 闽ICP备15009956号-2 )
GMT+8, 2025-4-30 22:25 , Processed in 0.0282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